第3章 镜界低语
那个虚拟号码经过数次精心设计的跨国跳转,最终消失在网络的迷雾中,难以追溯源头。
墙面上那些扭曲的符号,就连请来的民俗学老教授也紧锁眉头,表示只在某些早己消亡的、被视为禁忌的异端教派残卷中见过类似图形,其确切含义己不可考,但普遍与“精神控制”、“意识引导”等概念相关。
死者苏晓雯的社交圈调查也陷入了僵局。
她性格内向,网络足迹干净得异乎寻常,几乎没有深入交往的朋友,更别提接触什么神秘学团体。
她的电脑和手机里,除了工作资料,就是一些普通的影视剧和音乐。
案件似乎又回到了原点,唯一的进展,就是确认了他杀的性质,但凶手是谁?
动机为何?
如何做到的?
一切仍是谜团。
陈默并没有感到意外。
如果这案子背后牵扯到周炳坤或其关联的势力,那么对方的反侦察能力必然极高。
他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常规调查上。
在得到李振涛的默许后,他获得了更多翻阅案卷和接触原始证物的机会。
他利用这些权限,一次次地、小心翼翼地催动系统,对那面沾染了符号的墙壁、那块染血的镜片,尤其是苏晓雯的尸体照片,进行更精细的回溯。
每一次回溯,都如同一次精神的冒险。
那些混乱、恐惧的记忆碎片不断冲击着他的意识,但渐渐地,他捕捉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。
在苏晓雯被控制绘制图案时,她的眼神并非完全空洞,偶尔会闪过一丝极致的挣扎和痛苦,尤其是在绘制图案某个特定节点的时候。
而那个冰冷的电子音,在说出“归宿”一词时,语调有极其细微的、不自然的扭曲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反复回溯那块染血镜片,陈默隐约“看到”,在苏晓雯摔碎镜子前,镜面里映出的,并非她自己的脸,而是一片浓稠得化不开的、仿佛在蠕动的黑暗,黑暗中,有几点猩红的光芒一闪而过,如同窥视的眼睛。
“视觉催眠……或者某种更深层的精神干预?”
一个念头在陈默脑中形成。
凶手可能利用了镜子作为媒介,结合那些具有特定心理暗示意义的符号,对苏晓雯施加了极度强烈和精准的精神影响,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。
他将这些发现,以“基于现场痕迹和犯罪心理学侧写的大胆推测”的形式,隐去了系统来源,向李振涛做了汇报。
“你的意思是,凶手是心理学和符号学的大师,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和指令,远程引导甚至‘命令’了苏晓雯***?”
李振涛捏着眉心,感觉这个推论过于超前,但结合现场又无法完全反驳。
“目前看,这是可能性很高的一种。
凶手极其谨慎,几乎没有留下物理痕迹。
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思路,不仅仅排查她的现实社交圈,更要关注她是否在更隐秘的层面,比如某些需要特殊邀请才能进入的暗网论坛、私密聊天群组,接触过这些东西,或者,她本身可能就是某个秘密研究的‘目标’。”
李振涛沉默片刻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:“我会向网安部门申请支援,进行深度数据挖掘。
另外……”他看向陈默,“你对这个案子很上心,思路也……很特别。
这个核心符号,”他指着白板上那个被认为是“意识通道”的图案照片,“交给你跟进,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关联信息。”
这相当于给了陈默一部分独立调查的权限。
“明白,李队!”
陈默压下心中的激动,郑重应下。
他知道,自己正在一步步获得信任,接近案件的核心。
与此同时,法医中心的深度解剖报告也出来了。
结果令人震惊——苏晓雯的死因确认为急性心脏神经官能紊乱引发的骤停,但在她的心肌细胞和脑脊液中,检测到了微量的、一种结构异常复杂的生物碱残留。
这种生物碱并非己知毒物,其作用类似于强效的致幻剂和神经***的混合体,但起效方式极为诡异,似乎是首接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受体,放大极致的恐惧情绪,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瞬间崩溃。
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、近乎完美的“无形之毒”!
报告证实了陈默关于“强烈精神干预”导致死亡的推断,也将案件的性质彻底转向了“高科技或特殊手段谋杀”。
凶手的危险性,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市局决定成立专案组,由李振涛牵头。
陈默因为前期的突出表现,被正式吸纳进专案组。
就在专案组全力运转之时,陈默利用系统对那个核心符号进行的回溯,有了新的发现。
在无数次聚焦于符号本身蕴含的微弱“记忆”后,他捕捉到了一段极其模糊的景象:……一个昏暗的房间,墙壁上似乎挂满了各种奇怪的图标和工具。
一只戴着薄如蝉翼的橡胶手套的手,正在一张粗糙的牛皮纸上,用沾着暗红色液体的毛笔,小心翼翼地绘制着这个符号。
画面的边缘,桌角的位置,隐约放着一个打开的、看起来颇为精致的金属箱,箱体内闪烁着微弱的蓝色指示灯,似乎装着某种精密的电子设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