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无人知晓的树洞回响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雨停了。

窗外的世界被洗刷得干干净净,湿漉漉的树叶在微风里闪着光,空气里满是清新的、带着点凉意的草木香。

林知夏离开图书馆,脚步不再像来时那般沉重,反而带着一种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轻快。

雨水在坑洼的地面汇聚成小小的水洼,倒映着雨后初霁的、格外高远的蓝天。

她小心地绕过那些水洼,像绕过内心那些隐秘的、雀跃的涟漪。

那句“似曾相识”,和“不止你一个”,几乎用尽了她积攒了十六年的勇气。

现在,勇气耗尽了,只剩下忐忑的、等待回音的空茫。

他会再回应吗?

还是会觉得她故弄玄虚,就此终止这场意外的对话?

接下来的几天,她强迫自己不再去图书馆。

她像一只受惊的蜗牛,刚刚探出触角,感受到外界一丝不同寻常的温度,便又迅速地缩回了自己的壳里。

上课,下课,吃饭,回宿舍。

生活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轨道,那个墨绿色的角落,那个黑色的笔记本,都像是一场短暂而离奇的梦。

只有在夜深人静,宿舍里只剩下室友均匀的呼吸声时,她才会放任自己的思绪,飘向那个地方。

她会反复回想他写下的“谢谢”和“抱歉”,那凌厉的笔划似乎也因此变得柔软了些。

她想象着他看到她的回应时的表情,是微微挑眉,还是若有所思?

这种无端的揣测,本身就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她心底漾开一圈圈模糊而柔软的波纹。

她甚至开始在不经意间,用另一种目光打量那个活在众人视线里的江辰。

课间操时,他站在队伍的前列,动作规范,背影挺拔。

阳光落在他身上,依旧是那种耀眼的、不容置疑的优秀。

但林知夏却仿佛能透过那层完美的外壳,看到一丝若有若无的、属于那个图书馆角落里的疲惫。

当他与身边的同学谈笑时,那笑容依旧明朗,可她似乎能捕捉到,那笑意偶尔并未完全抵达眼底,只是唇角一个礼貌而习惯性的弧度。

这种“看见”是隐秘的,只属于她一个人的。

仿佛她意外获得了一把钥匙,开启了一个关于江辰的、不为人知的平行世界。

这种感觉很奇妙,带着点负罪般的窃喜,和一种难以言状的亲近感。

他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符号,而是一个……会累,会迷茫,会需要说“谢谢”和“抱歉”的、真实的人。

---江辰的确看到了她的回应。

在林知夏离开后不久,他就鬼使神差地再次走进了图书馆。

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是为什么,仿佛那个角落,那个笔记本,具有了一种奇异的引力。

当翻开本子,看到那行新的、清秀的字迹时,他靠在书架上,沉默了许久。

“似曾相识……感到疲惫和孤独的人,不止你一个。”

很简单的两句话,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,却像一双温柔而坚定的手,轻轻接住了他所有未能宣之于口的沉重。

没有同情,没有说教,只有一种平静的、笃定的共情。

仿佛在说,看,我知道那片黑暗的样子,因为我也在那里。

这种被理解的感觉,对他而言,太陌生了。

周围的人,要么期待他永远发光发热,要么羡慕他拥有的光环,要么干脆将他视为竞争对手。

没有人问过他累不累,也没有人告诉过他,感到孤独是允许的。

他第一次,对这个匿名的“笔友”,产生了真正的好奇。

会是谁?

他试图从字迹和有限的言语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形象。

字写得很工整,带着一种女孩子的秀气。

语气克制而温和,应该是个性格安静的人。

“似曾相识”……难道她/他也承受着类似的压力?

这个未知的“X”,像一道谜题,出现在他按部就班、缺乏惊喜的生活里,带来了一丝扰动的、却并不让人讨厌的波澜。

他再次拿起笔。

这一次,少了许多犹豫。

“这里的书架的灰尘,比别处厚一点。”

他写下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观察。

没有追问对方身份,没有再谈论那些沉重的话题。

像是一种试探,也像是一种默契的确认——确认这个无声的对话,可以继续下去。

“不过,阳光好的时候,灰尘跳舞的样子,还不错。”

写完这句,他合上本子,嘴角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,一个极淡的、几乎不存在的笑意。

他将本子放回原处,转身离开。

脚步,似乎比来时轻快了些许。

---林知夏是在隔了两天后,才再次鼓起勇气踏入那个角落的。

当她看到笔记本上新的字迹时,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,像温润的水流,瞬间漫过心田。

他没有终止这场对话。

他甚至……和她分享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现。

“灰尘跳舞的样子……”她下意识地抬头,看向那几束从窗户斜射进来的光柱。

果然,无数微尘在其中缓慢地、静谧地飞舞,旋转,升腾,如同拥有生命的、极小的精灵。

她以前也常看,只觉得是寻常景象,甚至会觉得需要时常擦拭。

可经由他这么一说,这平凡的景象,忽然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、安宁的美感。

他看到了,并且愿意分享给她。

这个认知,让她的心底泛起一丝微甜的暖意。

她坐下来,捧着笔记本,像是捧着一件易碎的珍宝。

她仔细地看着他那句关于灰尘的话,仿佛能透过字迹,看到他写下这句话时,或许微微放松的眉眼。

她想了想,认真地写下回应:“它们很自由。”

顿了顿,又补充了一句,带着点分享的意味:“靠窗第二排书架,最上层,有一本《看不见的城市》,页脚被一只睡觉的猫压出了褶皱。

那是我的秘密。”

她把自己在这个角落里发现的、一个极小极小的乐趣,分享给了他。

那只印在书页上的、模糊的猫形褶皱,是她之前某次偶然发现的,让她独自窃喜了很久。

现在,她把这个秘密,交给了这个陌生的、却又奇异地感到亲近的“树洞”。

放下笔,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、轻盈的快乐。

这种通过文字进行的、缓慢而安静的交流,像一种无声的共鸣,在她孤独的世界里,发出了微弱的、却清晰可闻的回响。

---自此之后,那个墨绿色的角落和黑色的笔记本,真正成为了他们之间“无人知晓的树洞”。

交流的频率并不固定,有时隔一天,有时隔两三天。

内容也天马行空,琐碎而私人。

江辰偶尔会写:“今天物理竞赛的题目很刁钻,解出来的时候,窗外那只鸟正好飞过。”

“食堂的糖醋排骨,味道像橡皮。”

“下雨了,球赛取消。

不知道是松了口气,还是有点失落。”

他的字里行间,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生活里的细碎片段,不再是单一的压抑和疲惫。

他开始愿意,也可能是无意识地,向这个树洞展示他生活里那些不那么“完美”、却无比真实的边角料。

林知夏的回应则更像一幅幅安静的素描:“听到鸟叫,会想起外婆家的山林。”

“橡皮味的排骨……那我宁愿去吃白米饭。”

“我喜欢下雨天,世界会变得很安静,像只剩下我一个人。”

她分享她看的书里的句子,她观察到的一株草的变化,她听到的一段好听的旋律的调子。

她在这个树洞里,变得比在现实中更敢于表达自己。

因为看不见彼此,因为未知,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。

他们像两个在黑暗里摸索前行的人,通过敲击墙壁发出信号,确认彼此的存在,汲取一点点温暖的慰藉。

他们从不约定下次交谈的时间,也从不试图在现实中探寻对方的踪迹。

这种默契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、脆弱而又坚韧的联结。

有时,林知夏在走廊里与江辰迎面相遇。

他会对她微微点头,如同对任何一个普通的、面熟的同学一样。

她也只能垂下眼睫,快速地、几不可察地回点一下头,心脏却在那一瞬间跳得失了序。

没有人知道,这个擦肩而过的、耀眼的少年,与她共享着一个关于灰尘、猫形褶皱和雨天心事的秘密。

这种在现实中的陌生与在树洞里的熟悉形成的巨大反差,让林知夏感到一种微妙的眩晕感。

她开始更仔细地观察他,不是以前那种远观的、带着距离的仰望,而是一种安静的、试图将树洞里那个会抱怨食堂排骨的少年,与眼前这个光芒万丈的江辰重叠起来的注视。

她看到他回答问题时清晰的逻辑,也看到他偶尔走神时望向窗外的侧影;看到他打球时蓬勃的朝气,也看到他在无人注意时,轻轻揉着额角的细微动作。

他变得更加立体,也更加……真实。

真实得让她偶尔会生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而这种无人知晓的树洞回响,也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,改变着两人。

江辰发现自己去那个角落的次数变多了。

那里不再仅仅是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,更像是一个可以短暂喘息的、安宁的港湾。

他甚至开始期待看到本子上出现新的、清秀的字迹。

那个未知的“X”,像一道柔和的光,照进了他有些灰暗沉闷的世界,让他觉得,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。

而对林知夏而言,那个树洞是她灰白世界里,悄悄开出的一朵花。

她依旧安静,依旧不太合群,但心底某个干涸的角落,似乎被一点点滋润了。

她开始觉得,自己的那些细微的感受和想法,并非毫无价值,至少,在那个树洞里,是被接纳,甚至是被期待的。

他们依旧行走在各自既定的轨道上,一个在聚光灯下,一个在安静的阴影里。

但一条无形的、由墨水和文字构成的丝线,己经将他们悄悄联结。

无人知晓。

却真实地回响在彼此年轻的生命里,如同春天冰面下,细微而坚定的碎裂声。

(第三章 完)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