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曾子杀猪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这个故事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,也被称为“曾子杀猪”或“曾子杀彘”,具体情节如下: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,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。

妻子为了安抚儿子,随口答应说:“你在家好好待着,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。”

妻子从集市回来后,发现曾子真的准备杀猪,连忙阻止道:“我只是跟孩子开个玩笑,何必当真呢?”

曾子严肃地回答:“父母是孩子的榜样,不能欺骗孩子。

如果今天你欺骗他,他就会学会欺骗别人;如果父母不讲信用,孩子就不会相信你。

”最终,曾子还是把猪杀了,用实际行动教会儿子: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。

这个故事和“孟母三迁”一样,都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经典案例,但主角不同:- 孟母三迁:强调环境对教育的影响(孟子的母亲)。

- 曾子杀猪:强调父母以身作则、言而有信(曾子对儿子的教育)。

不对,等等。

小猪猪,我有话要说!

小猪猪说:我本来能活的,好好好,就你清高是吧。

诚信之猪的“临终吐槽”晨光刚漫过猪圈的木栅栏,那头黑毛猪正拱着食槽里的糠,尾巴甩得欢快——它还不知道,自己即将成为“家庭教育典范”的重要道具。

首到曾子挽着袖子走进猪圈,手里还攥着磨得发亮的刀,猪才后知后觉地往后缩了缩。

“不是吧兄弟,昨天还给我添食,今天就变脸?”

它哼哼唧唧地蹭着猪圈墙,试图用无辜的小眼神蒙混过关。

曾子没说话,只是伸手去抓它的耳朵。

猪急了,西条小短腿扒得地面沙沙响:“停!

有话好好说!

我知道你家娃听话了,诚信教育成功了行不行?

放我一马,我保证以后不偷吃你家菜园子的白菜!”

曾子脚步没停,嘴里还念叨着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给孩子做榜样要紧。”

猪彻底绝望了,一边被往外拖一边悲愤地嚎叫:“我本来能活的!

能长到三百斤!

能看着小猪仔们长大!

结果就因为你老婆一句玩笑话,你就要杀我?

好好好,就你曾子清高!

就你懂教育!

全天下的诚信都要靠我这头猪来成全是吧?!”

旁边看热闹的鸡和鸭缩着脖子不敢作声,只有猪的吐槽声在院子里回荡,最后变成一声响亮的“哼”——可惜,没人再听它讲道理了。

不对不对,应该是这样的!

诚信之猪的“临终谈判”晨光刚漫过猪圈的木栅栏,那头黑毛猪正拱着食槽里的糠,尾巴甩得欢快——它还不知道,自己即将成为“家庭教育典范”的重要道具。

首到曾子挽着袖子走进猪圈,手里还攥着磨得发亮的刀,猪才后知后觉地往后缩了缩。

它立刻停止了哼哼,用一种异常平静的语气说:“先生,请住手。”

曾子一愣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
猪清了清嗓子,继续说道:“先生,我知道您为何要杀我。

您的妻子为了让孩子留在家中,许诺回来后杀猪给他吃。

如今您要兑现承诺,以教孩子‘言必信,行必果’的道理。”

曾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但还是点了点头:“你说得没错。

父母是孩子的榜样,岂能言而无信?”

“先生此言差矣!”

猪提高了声调,“您杀我,确实是兑现了对孩子的承诺,但您有没有想过,这教给孩子的,究竟是‘诚信’,还是‘盲从’?”

曾子眉头一皱:“此话怎讲?”

“您的妻子当初许下承诺,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计,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誓言。”

猪有条理地分析道,“如果您为了一个随口的玩笑,就真的牺牲一条生命,这在孩子心中种下的,可能不是对诚信的敬畏,而是对规则的刻板遵守,甚至是对生命的漠视。

他会想:只要是说出口的话,无论对错,都必须用最极端的方式去完成。”

它顿了顿,看着曾子陷入沉思,继续说道:“真正的智慧,在于分辨是非,而非机械地执行。

您何不借此机会,向孩子解释‘善意的谎言’与‘郑重的承诺’之间的区别?

您可以告诉他,妈妈当初是为了安抚他,但杀猪是一件大事,我们不能因为一句玩笑就夺走一个生命。

这既能让他明白承诺的重要性,更能教会他慈悲、变通和对生命的尊重。

这难道不是更高级的教育吗?”

曾子放下了手中的刀,久久地凝视着这头猪,眼中充满了敬佩。

他喃喃自语:“我自诩为圣贤弟子,却没想到,今日竟被一头猪点醒。

你说得对,真正的诚信,是内心的坚守,而非外在的形式。”

最终,曾子不仅没有杀猪,还将猪从猪圈里牵了出来,让它在院子里自由活动。

他把儿子叫到身边,将刚才与猪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,并说道:“孩子,记住,一个人的智慧,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理,而在于他能否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最明智、最善良的选择。”

从此,曾子家多了一位特殊的“家庭教师”,而“曾子杀猪”的故事,也因此有了一个更温暖、更智慧的版本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